乌木钥匙开启古蜀文明的"黑匣子"【乌木艺术博物馆】
作者:    发布于:2016-09-21    文字:【】【】【
作者:【乌木艺术博物馆】 
概要:我们从远古走到今天,我们时时在回望中发问:“远古的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原本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古蜀文明的“黑匣子”在哪里?有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祖先留给我们的诸多谜团?我们好奇地望着苍穹,渴望解释属于我们的谜团。
概要:我们从远古走到今天,我们时时在回望中发问:“远古的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原本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古蜀文明的“黑匣子”在哪里?有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祖先留给我们的诸多谜团?我们好奇地望着苍穹,渴望解释属于我们的谜团。
 
 
 
常言道,“乱世果腹,盛世文物”。说起成都乌木,有一个名字不能被遗忘——卢泓杰。是他执著与不懈的追求,让成都更多的学者、更多的领导、更多的民众、更多来成都的友人知道了这一“神木”。 
  自此,一个新生的文化品牌——成都乌木,悄然走进当代社会生活。她如同一缕春风从森林中姗姗而来,让我们的身心仿佛置身于童话一般的天府乐园之中,和可爱而又憨厚的大熊猫一起吮吸古筝弹溢的蜀山甘露……于是乎,一个同时具有增添和破解巴蜀文化的文化品牌——成都乌木形成,乌木博物馆也相应诞生。

连接古今的文化通道 
  徜徉在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乌木堆成一座小山。置身其间没法不让人产生联想,我仿佛触摸到先人们在仰不见天的家园里自由栖息的影子,我仿佛发现大量乌木从暗无天日的地底下破土而出,惊醒世人。 
  许多不为人知的密码正在一一破译:古时的成都平原气候条件温暖潮湿;河川纵横,沼泽密布;水流冲决形成特殊的冲积扇沉积地貌;鸟兽穿梭,森林仰不见天;山洪来袭,一棵棵粗壮的生命被戛然中断……千万年后的乌木正是这些生命体的延续。 
  《万根同心•太阳神》乃乌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一个巨型树根,高、宽均7米,树心内直径2.6米,她完整地保留着其盘根错节的天然放射形态原貌,凸现出其焰火腾天光芒四射的强大艺术魄力。 
  在成都,收藏乌木的不只卢泓杰一人,这些“爱家”各有各的“玩法”,或把乌木加工成商品加以珍藏,在“玩”中赚钱;或利用乌木兼备石的神韵和木的古雅,将其“瘦、透、漏、媚、伟、妙”的特点尽情发掘并加以艺术夸张,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天地之灵焕发出的迷人光芒。堪称“天之灵绝、地之珍绝、人之意绝”。 
  那些短至数厘米长则数十米的乌木,身上凹痕斑驳,苔鲜密布,虾蟹鱼群以其为巢。有意思的是,每当乌木从水里被拖上岸时,往往还能意外收获一些在树孔中未及逃离的鱼儿,烹食则味道独特鲜美;还有考古工作者在一根乌木的孔洞中拾到“开元通宝”古币一枚,据此推定,这根乌木在唐代以前就沉入地下了。站在这些凝固的让人震撼的雕像面前,我们不得不赞叹。 
  古蜀人对树的崇拜、信仰和今人对乌木的态度,为研究中国文明、古蜀文明打开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通道。

传说与谚语中的乌木 
  在民间,以乌木为主角的故事甚多,相传也特别久远。 
  宋代大学家苏轼以乌木制作假山,后来,乌木假山变为木假堂,至今存于眉山三苏祠公园内,见山如见三苏。风衣散尽长江水,灵骨立于天地间。自然人文一幕,足解川人仰爱乌木之情志。 
  上世纪20年代,成都武侯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在蜀地人民的劝说下,军阀刘成勋出资,百姓捐款资助,开始对武侯祠进行维修。但在施工过程中,诸葛亮殿的大梁却一直没有着落。当时正值盛夏,柏条河洪水上涨,河上漂来一根又粗又大的乌木,住在河两岸的财主李保贵和王长富对这根木头互不相让,官司一直打到省上。 
  受理案子的张长官正主持修建武侯祠,得知这根木材的来由后,就劝他们把这根木材捐给武侯祠。李保贵乐得顺水推舟,作个人情,王长富却不依不饶。张长官发怒说:“这是上天给诸葛亮送来的木材,你要了会遭到报应,断子绝孙!”王长富听了害怕,只好放弃了这根木材。 
  张长官用这根乌木做了诸葛亮殿的脊檩后,请人刻上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劝告世人不要贪财,要修身养性。 
  在古代,以乌木为主角的神话颇丰。民间传说乌木具有袪风湿,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之功能。达官显贵都爱把乌木家具、乌木艺术品视为传家之宝、辟邪之物,甚为珍爱。
  用乌木创作的作品千姿百态,色泽、质地均为上乘,许多上品,其间密布卵石坑洼,或各种虫鱼孔洞,品相神秘古典,其不同的形态,令人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真个“妙处难与君说”。 
  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也印证了乌木对四川民俗文化产生的长久凝聚力,甚至得出了惊人的论断。都江堰宝瓶口系人为挖掘还是天然形成,专家们素有争论,经乌学会从宝瓶口下发现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乌木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宝瓶口系天然形成! 
  四川历称天府之国,意指四川如天之府库,物华天宝,宝藏丰富。四川拥有许多独特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产,如大熊猫、九寨沟、三星堆(金沙)、都江堰等。 
  成都乌木的发现和发掘,无疑像一把钥匙一样,将这些遗产的某些密码一一开。它将以植物化石的身份,为世界增添一份沉甸甸的宝贵财富。“家有乌木一方,胜过珠宝一箱”,“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成都古谚,便是乌木价值的最好佐证。

找寻古蜀文明的谜团 
  乌木文化约在距今三千年前,随着三星堆文明的消亡而中断。在三星堆文明之前,乌木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古蜀先民太阳文化和“建木”文化为背景,以古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开天辟地,从黑暗处带来光明的三白乌为源头,演进为太阳神鸟、金乌和三足乌,同以“建木”为核心的扶桑、若木构成四千年前的古蜀文化现象。“乌”代表黑暗,“太阳”代表光明,“树”代表生命。 
  “建木”则是上古巴蜀先民崇拜的一种神树,它深深地融入了巴蜀文化之中。古蜀国的树文化从四千多年前的“建木”文化到三星堆文明时期的青铜神树,再到汉代四川流行的摇钱树,蓬勃发展了两千多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都需要自己的精神文化,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乌木文化应该是古蜀国先民的精神文化。 
  亿万古生物,代谢成古今。绝大部分生命体死亡后很快分解还原,回到地球物质的宏观和微观循环,能够形成化石而存世者极其稀少。而成为化石并有幸被今人发现者,则更加珍贵。 
  由于古生物形成化石的自然条件极其苛刻,因此研究化石形成的地质地理及物候环境,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乌木是自然环境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文化年代包括新石器早中晚期及夏商周各期,与成都羊子山、方池街、三道堰等古文化遗址同出一源,与古蜀文明关系极为密切,是研究长江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 
  被专家、学者称为“另类熊猫”、“东方神木”的乌木应视为植物界的化石,熊猫与乌木,同样行走在蓝天白云下,构成了成都特有国宝。 
  成都乌木的大量发现,对于研究成都平原的地学成因和古巴蜀湖的消亡,并通过年轮研究古气候,促进气象科研,意义十分重大,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在想,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那些无声的宝藏?我们该以怎样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贮备,去常识性地了解个中皮毛或“冰山一角”?因为这些不只是考古工作者才有的命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可否作好准备?我们能担当起如此厚重的责任吗? 
  成都乌木的命运警醒着我们,它的存在价值在今天直接地冲击着当代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思考。如果我们人类不重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地球文明同样会在一个更大的生态问题面前消失。 
  成都乌木提供了全球人类必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哲学原理及未来希望。

沉睡的文明复活 
  近年来,以三星堆文化遗址,金沙文化遗址为起点,继以宝墩为代表的成都古城遗址发掘,到营盘山六万石棺的发现,给世界一个强烈的声音:长江上游曾经存在一个充满朝气,辉煌发达,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古蜀国。 
  以船代步远涉重洋的古蜀先民早已有了自己的船文化。蜀国历史上从船文化到船棺文化的演变,便是乌木文化的演变。后蜀国时期,乌木文化发展成为祭祀文化,直接源于古蜀国文明的消亡。随着古蜀文明的消亡,处于数千年祭祀文化背景沉淀的环境中,后蜀国的先民们用船作寝棺,追随先人的灵魂,于是出现了船棺文化,在后蜀历史上存在数百年的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殡葬史上的特色文化。令人悲恸的是,随着乌木和三星堆文明的消亡,古蜀文明几乎到了中断的程度。 
  “成都乌木”揭示出人类文化史上,存在人类自身并不知晓的树文化循环规律,给当代人类学者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坐标。四千年前古蜀国的树文化在第四纪冰川消融、洪水泛滥、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古蜀文明。四千年后的今天,人类高举“植树造林爱护地球”的环保大旗,正在创造现代人的“树文化”。四千年弹指一挥间,古蜀国文化的主旨与当代环保文化的主题惊人巧合,这充分说明,人类能量的轨迹在大自然的庇佑和斥责下繁衍生存。 
  在历史上对成都乌木文化的整理,可以帮助我们对传统文化更全面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成都乌木信息的研究处理可以加强对成都乌木文化的丰富,以此产生新的视点,回顾历史文明过程中的“盲区”。 
  乌木文化融合了古蜀先民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对古蜀社会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程起到了主线作用,在长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为中国的精神文化。 
  乌木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追求光明”。她的表现形式以树为偶像,以人为根本。树上升为大自然规律的哲义之中,产生树文化现象,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上独特的地域文化;人上升为智慧动物杂和的精神意识之中,体现勇猛无畏,能力无限,吉祥平安的龙文化现象。专家认为,乌木文化是树文化和龙文化和谐共振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乌木无疑扮演着文化钥匙的重要角色。

博物馆地址:都江堰市青城大道中兴段花木城

成都办事处:成都市蜀汉路424号新天地B栋1楼    

电话:028-87577313 15828022453
邮编:610000
E-mail:857711151@qq.com

开馆时间:周二9:00-周日17:00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
网站信息及图片不得转载,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9 www.cdwumu.com 四川乌木博物馆-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蜀ICP备18038182号-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制作

川公网安备 51018102000098号